在台灣,很多人相信「考上大學」就是翻轉命運的關鍵。很多人從小被告訴:「好好讀書,考上大學,就能改變命運。」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條公平的道路,卻往往只是幻覺。
大學校門口看似人人平等,但實際上,它只是一個短暫的交會點,把不同階層的年輕人聚在同一個空間裡對有資源的家庭來說,大學是一道更容易跨越的橋樑,因為父母早就替他們鋪好路;對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,大學畢業後,還是各自回到原本的階級軌道。有人因為家庭背景,自然走上穩定的道路;有人卻因為出身普通,只能在上班與打工的輪迴裡掙扎。
這就是階級的真相──它不會因為一紙文憑就被徹底打破。真正能夠翻身的路,往往只有銷售與創業;而婚姻,並不是保險,更不能是唯一的出路。這篇文章,想談的不是夢想,而是基層人面對的殘酷現實:我們能選擇的,其實只有很少幾條路。
大學只是中途站,階級仍未改變
很多人以為,考上大學是改變命運的入口,但事實上,它只是把不同階層的年輕人暫時聚集在一起。畢業之後,大家依舊回到各自原本的軌道。
你會發現,有些同學背後站的是「教育世家」。父母是教授、老師,子女走上教職就成了理所當然。醫療體系也一樣,若家裡有人是醫生,子女進入醫院工作就容易得多。政治世家更不用說,父母是議員或立委,子女出來選舉時,黨內資源、人脈、曝光機會,全都能無縫接軌。
教會亦如此,許多牧者本身來自中產家庭,教育程度高,呼召之後也把良好的屬靈教育傳給下一代。子女若對信仰熱心,往往自然選擇神學院,甚至出國深造。這些優勢,並非單靠「努力」就能得到,而是隱形的世襲與資源傾斜。
那普通家庭的孩子呢?父母不是主管,也沒有企業資產,只是工廠員工、公司小職員。這樣的家庭,最常灌輸孩子的一句話是:「好好讀書,考上大學,找份好工作。」可是,考上大學真的能翻身嗎?
如果只是普通大學(學店),畢業後還是跟爸媽一樣──用勞力換薪水,爸媽以前站在產線,你今天坐在電腦前敲鍵盤,本質上沒有差別──你依然在賣勞力,只是形式不同,沒有核心技術,沒有資產、沒有技術積累。
有些人跑到台北,以為薪水比較高。結果呢?高薪背後是更高的物價。房價遙不可及,父母能給的支援在大城市不值一提。久而久之,你會陷入「留不下城市,回不去家鄉」的矛盾。三十歲後,不敢談婚姻,不敢生小孩,焦慮如影隨形。
技術與打工:另一種輪迴
沒考上一流大學,有人會去學一門技術:美髮、修車、美甲、餐飲。結果,大多數人不是替人打工,就是自己硬著頭皮開店。但沒有經營思維的店,很快就關門。少數能撐下來的,不只是手藝好,而是懂得市場、懂得算帳。
至於那些既沒大學、也沒技能的孩子,最後多半只能四處打零工。夫妻兩地漂泊,孩子淪為留守兒童。這不是個案,而是台灣社會裡反覆出現的故事。
普通人能翻身的兩條路
如果要問「普通家庭的孩子,還有沒有翻身的機會?」──有,但很少。
真正能翻轉的路只剩兩條:銷售和創業。
銷售能逼你學會跟人溝通、學會表達價值;創業能逼你承擔風險、思考更大的格局。這兩條路都很難,但卻是最直接、最可能突破階級限制的方法。
因為人生的本質,就是「賣」。賣知識、賣技術、賣時間,甚至婚姻某種程度上也是交易。差別在於──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賣到一個更高的市場?
銷售,讓你學會怎麼建立信任,怎麼把價值講清楚。創業,逼著你承擔風險,逼著你長大,逼著你把格局打開。這兩件事都不容易,但卻是普通人唯一能靠自己翻身的方式。
問題是,很多基層家庭的孩子連踏上這兩條路的勇氣和條件都沒有。有人覺得銷售太苦,有人害怕創業太危險,最後選擇「乖乖上班」。可是上班一輩子,就不辛苦嗎?只是辛苦得更安靜,最後依舊空手。
婚姻:別幻想是保險
有人以為婚姻是出路。錯了,它也是交易。
如果你把幸福寄託在一個人身上,把老公當成唯一的「客戶」,那風險大到會壓垮你。對方收入有限,你再努力,天花板還是突破不了。婚姻需要,但它不能成為你人生的唯一保險。
婚姻的構成,固然需要愛情,但婚姻的本質,無非就是一場交易,一場「資源匹配」的交易。男方提供的匹配資源,通常是確保生活無虞的經濟能力。
婚姻在基因本能上的本質,就是女方以「親職奉獻」,交換男方經濟資源的一樁交易。不是世界上沒有真愛,而是真愛在現實柴米油鹽和一地雞毛的瑣碎日常面前,不堪一擊。
殘酷的結論
對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,社會結構就是這樣殘酷:
- 有人天生握有資源,路平順得多;
- 我們只能一點一滴去掙,還常常掙不到出口。
所以,銷售與創業,或至少培養一技之長,是目前為止能看見的唯一出路。這不是雞湯,而是冷冰冰的現實。如果你也是基層出身,也在摸索這條路,請記得:沒有人會替你翻身,能不能跨出去,全看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