恢復敬老金、達成幼托100%、老人社福預算、營養午餐免費……各種選舉支票在去年九合一選舉時,漫天喊價地開,福利支票的種類之多、範圍之廣,令人目不暇給,目的就是要吸引不同行業、不同年齡層或特定族群的民眾。
所有想參選立委的新人、舊人,為了初選名額打得火熱,立委的擬參選人也已摩拳擦掌,準備端出政策牛肉吸引選民,台灣再度籠罩在一股濃厚的選舉氛圍。
然而面對無家者議題,總統參選人不但避談相關政策,更不會提出相關的救濟配套;立委候選人視他們為洪水猛獸,溫和派敬而遠之、激進派則惡言相向,就怕稍有不慎,惹得自己一身腥。
在所有現實考量下,不論立委候選人或總統參選人,面對無家者議題時總是含糊帶過,畢竟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就像焚化爐興建議題一樣「興建焚化爐很好,可以解決垃圾問題,但絕對不能蓋在我家旁邊!」保障無家者,很可能是得罪當地選民的開端。
無家者不像低收入戶或身障者、精障者有比較完整的社會福利系統,協助無家者取得社會福利資源的方式比較零散,檢視從中央到地方的「遊民」收容、安置、自治等條例辦法,從條文到內容充滿威權時期的管制與消極作為,更別說編列預算的稀薄。
無家者雖有投票權,但因生活的顛沛流離而無力關心政治,因此成為政客討好選民的的標靶,髒亂、犯罪、妨礙交通、安寧等所有城市問題都可歸咎無家者。
說穿了,在公部門眼中,無家者是不存在的人。無家者既無法行使公民權,也乏民代為其爭權益,生存處境每況愈下,成為底層階級的最底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