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家可歸的囚租人生

傳統無家者多為老弱身障,無能力工作者,現代無家者則趨向年輕健康且有工作意願。從傳統到現代無家者的成因與類型已產生變遷,隨著自動化科技的發展,造成全球性的結構性失業,使越來越多人沒有固定收入,被迫淪落街頭 ,成為現代無家者。

露宿街道、公園或是廢棄建築,這是許多人對於無家可歸(homelessness)的典型印象。不過,輾轉流連於各種暫時性住處,像是親友家中、難民收容所或租屋;或者是長期寄人籬下、隨時可能會被趕走,也必須與他人共用住所設施的流浪者們,同樣也是一群沒有「家」的人。

如果租屋者在未來會因為經濟困難付不出房租,被迫離開他目前租屋的地方,那麼也應該定義為無家可歸。這樣的定義,正是肯認了家不該只是一個有屋頂的房子而已,而「頂上無棚(rooflessness)」也不是唯一的無家可歸型態。

對許多無家者來說,「居所」並不能與「家」劃上等號,家是長期提供心靈支持的地方,那裡總有人等著他回去、承接自己的脆弱。一個人的流浪,總是個人與結構因素交纏複雜導致,但在其中,與親屬、人際的斷裂,往往是陷入無家可歸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有了固定住所的無家者,因為很多生活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,身心狀況都會變得比較健全,工作與群體生活能力都能和一般人相同,且更不容易放棄自己的人生。相反地,缺乏一個穩定的安身之所,無家者在人身安全、隱私、健康、教育與求職,甚至是最基本的投票權等層面,也都容易受到巨大衝擊與限制,並且容易情緒低迷,更難以融入社會。

許多研究已經指出,無家可歸絕對不只是沒有地方住的問題,也包含長期的失業、精神疾病的困擾、藥物濫用、家庭關係破裂……處於流離失所的不利居住環境,背後原因主要是家庭暴力、關係破碎以及經濟問題,因失業付不出房租被迫流落街頭,家庭暴力讓許多婦女帶著孩子離開家裡,許許多多的因素都可能促成與導致人們失去「家」的保護。

投稿說明

除非你不整理想法、對萬物麻木沒有感覺,不然,你都具備寫文章的基本能力。總之隨時靈光一閃,寫下幾句短文,你就完成了一篇文章,根本不需要花多長時間,別想得那麼難。

歡迎各界以《貧困議題、勞動權益、居住正義》為主題投稿,請依照各自想法發揮,本站有權刪改、審核、或不予刊登。

投稿內容依法享有智慧財產權保障,投稿者不得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。若有侵犯他人版權,由投稿者自行負責。您給予本站永久無限次授權,並得授權第三人使用,授權地區為全世界。

來稿請提供 Word 檔或 Google 文件共用連結;若有希望使用之配圖,請夾帶 1920X1080 以上解析度且版權可使用之圖檔。文章字數至少 800 字以上,以 5000 字以內為宜。請檢查確認投稿內容是否有誤,建議先在 Word 文書軟體上撰寫。投稿後需要修改,請再投稿一次。

請使用一般人易懂的語言,嚴肅的論文與學術研究的寫法不太適合。
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暴力、污辱、自殺、仇恨、反社會之字眼的內容。

來稿請寄到:[email protected]
主旨:[投稿] 文章標題_刊登筆名

若有任何投稿上的問題,也歡迎來信詢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