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可預見的未來,科技將會逐步取代人類大部分的工作,未來我們只需要少數的專家工作,就能夠滿足全人類的需求,工業革命後大量出現的中產階級將會消失,社會 M 型分化後將只存在 1% 的頂層,和剩下 99% 的底層。
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,由美國出資的戈爾巴喬夫基金會,邀集當今世界 500 名重要的政治家、經濟界領袖和企業家,在舊金山費爾蒙特飯店舉行高層圓桌會議。
名義上是討論關於全球化以及如何引導人類走向21世紀,但實際上就是要找出「如何讓 80% 窮人不要來打擾 20% 統治階級」的方法。
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:
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,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將會不需要也無法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。為了安慰這些人,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(比如網路,電視和游戲)填滿。那些被邊緣化的基層民眾,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,從事一份無意義的工作,讓他們有東西可看,有遊戲可以玩,便會沉浸在「快樂」之中,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。
一切娛樂的背後,都有著龐大的狗屁團隊,這些團隊的唯一目的,就是用盡各種手段,去降低你觸及它們的「阻力」,這個現象叫作「奶頭娛樂」— 就是能讓人逃逸現實,進而上癮的發洩性娛樂。
通過垃圾新聞、動漫遊戲,也包括明星八卦、網路色情、偶像劇、直播…… 它們會在你視野中不斷出現,用各種資訊、消息提醒你,誘導你去點擊,一旦點擊了,就再也不會給你機會離開,使你脫離現實,獲得吸吮奶頭般的短暫快感。
一款線上遊戲,背後可能是幾百人的團隊,用最前沿的科技,最詳盡的數據,通過聲、光、交互、反饋等全方位途徑,在各種心理學、行為經濟學、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,精心打造—— 目的是什麼?為了創造一個虛擬空間,來消磨你的時間。
晚上八點的鄉土劇,背後可能是精確到秒的臺本,現場五六個機位,多次的彩排、訓練,從場景到燈光到音樂,再到人物的服裝、語氣、動作,全部精心調製,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沉浸進去,在觀看的時候,忘掉時間的流逝。
媒體亦同流合汙,不但將嚴肅的新聞內容綜藝化,還安插網路軼聞,文字記者下聳動的標題已成常態,將新聞網站當作部落格在經營,並進一步將人們愚化。大家喊著「媒體亂象」,罵歸罵,還是照看。
台灣電視新聞,早已經失去作為新知來源和監督政府的第四權角色,新聞理當作為人民了解國家社會甚至全球大事的媒介,是該具有教育性質的,如今卻淪落為娛樂節目。
我們每天平均在各種社交,娛樂,新聞,遊戲等APP的時間接近3.8個小時。這其中,有60%以上的人,都是在玩手遊,看直播,無效的刷新,按讚,轉貼分享,留言甚至謾罵,也就是說,我們平均每天浪費超過2個小時。
在競爭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,各種娛樂方式對生活的滲透更是無孔不入,這就是消費娛樂文化為我們創造的牢籠,而我們正心滿意足地,一步步走進去,喪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從大腦的構成來說,適當的娛樂不但可以平衡腦電波和各種激素的分泌,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記憶學習的知識。娛樂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學習,消遣,社交,抒壓的方式。
人類大腦的核心功能就是:讓人有生物意義上的「存在感」,在社會屬性中有「成就感」。因為只有這樣,大腦才會在任何時候都有一種存活意識,可以充分的調動,血液,細胞,肌肉等等,以保證機體對抗傷病,飢餓,外界刺激甚至風險。
通過玩手遊,看直播,無效的刷新,按讚,轉貼分享,留言甚至謾罵等等行為,大腦可以產生一種「控制」的快感,這種感覺充分彌補了我們在生活中遭受到的壓力,勞累,甚至挫折,從而達到「存在感」和「成就感」。
台灣的快速增長早就來到了天花板,而全球化導致社會的貧富差距卻越拉越大,只有少數富人能夠享受全球化的果實,大多數的人無可奈何地將淪為底層。這個時代,我們似乎很難再產生情緒的波動,很難去投入到一樣東西上面,很難專注去做一件事情。
想一想,你已經有多久,沒有真正為自己的目標做過一些事情了?一旦你習慣了這種「低成本、高回報」的刺激,你就很難去做那些「高投入」的事情了。
日常生活中,請遠離虛假的口號式正能量言論,減少使用低級、幼稚的網路用語,盡量撥出一定的時間,閱讀有深度的書籍、文章,保持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,發展一門與圖形、顏色、聲音、氣味、情感等有關的興趣愛好(烹飪、繪畫、音樂等)並用它塑造你的意識,讓大腦隨時保持著清醒,這樣你會發現你越來越有智慧,開始能理解一些周遭事情產生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