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來,鑽石也是貴重的寶石,極為稀有,只在印度及巴西大量發現, 因此,它只能在皇族中出現,並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夠擁有。
十九世紀中期,由於南非奧蘭治河(Orange River)發現鑽石礦,數目多得以噸計, 因此,大量鑽石充斥市場,導致價格下跌,危害英國商人的利益。
英國商人塞西爾‧羅德斯(Cecil Rhodes)原是一位英國牧師之子,於 1870年,他以約17歲的年齡到達南非。在南非北開普省的金伯利不斷收購鑽石礦,包括 De Beers兄弟所擁有的鑽石礦。1880年,他開始了 De Beers Mining Company,亦即是其後壟斷 90%鑽石供應的 De Beers。
他亦在英國組成 Diamond Syndicate(鑽石財團),聯合所有商家一起決定鑽石的價格和供應數量,並且,打擊不參與托價的鑽石商人,從而令市場不會有太多鑽石,使鑽石維持高價格。
在1938年,De Beers 聘請了美國第一間廣告公司 ── 艾耶爾父子(N. W. Ayer & Son)把鑽石改變為菁英專有、時尚的定位,將鑽石推銷為代表愛情的證明。
1947年,他們更設計了A Diamond is Forever 「鑽石恆久遠」的宣傳口號, 革新了人類對鑽石的價值觀,視這貴重的石頭為婚姻的必需品。藉著明星、廣告、電台、電影、電視、報章、雜誌,將鑽石塑造成含有愛情的「必需奢侈品」。事實上,De Beers 每年花費超過美金一億六千萬的廣告費用,重複傳遞 “A Diamond is Forever ” 的訊息,持續鑽石浪漫的傳奇。
很多人認為自己發了財,擁有許多的財富、鑽石,其實不然, 世界上有很多鑽石礦,其數量之豐遠超人所能想像,但卻被一群人以戰爭和經濟方式壟斷其一切,然後,一點一點的賣出,使人類成為他們的奴隸。
媒體廣告影響人們思想的力量,可以想像 De Beers 這家龐大有錢的公司,在各國消費市場和媒體廣告界的影響力,所以我們這些平民才聽不到這些鑽石的真實故事,接受了 De Beers 想灌輸給大家的觀念。
由於鑽石蘊藏量豐富,只是人為地操控供應量及價格,因此,隨著近年更多開採鑽石的國家, 包括俄羅斯、澳洲及加拿大拒絕遵從壟斷聯盟,導致供應量增加,De Beers 再不可以藉著完全壟斷市場,謀取暴利。
2011 年11 月,De Beers 將手上所有的股份賣給自己所控制的另一間上市公司英美資源集團(Anglo Amercian plc)套現離場,De Beers 的神話亦隨之落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