鑽石恆久遠?其實是一種迷思

自古以來,鑽石也是貴重的寶石,極為稀有,只在印度及巴西大量發現, 因此,它只能在皇族中出現,並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夠擁有。

十九世紀中期,由於南非奧蘭治河(Orange River)發現鑽石礦,數目多得以噸計, 因此,大量鑽石充斥市場,導致價格下跌,危害英國商人的利益。

英國商人塞西爾‧羅德斯(Cecil Rhodes)原是一位英國牧師之子,於 1870年,他以約17歲的年齡到達南非。在南非北開普省的金伯利不斷收購鑽石礦,包括 De Beers兄弟所擁有的鑽石礦。1880年,他開始了 De Beers Mining Company,亦即是其後壟斷 90%鑽石供應的 De Beers。

他亦在英國組成 Diamond Syndicate(鑽石財團),聯合所有商家一起決定鑽石的價格和供應數量,並且,打擊不參與托價的鑽石商人,從而令市場不會有太多鑽石,使鑽石維持高價格。

在1938年,De Beers 聘請了美國第一間廣告公司 ── 艾耶爾父子(N. W. Ayer & Son)把鑽石改變為菁英專有、時尚的定位,將鑽石推銷為代表愛情的證明。

1947年,他們更設計了A Diamond is Forever 「鑽石恆久遠」的宣傳口號, 革新了人類對鑽石的價值觀,視這貴重的石頭為婚姻的必需品。藉著明星、廣告、電台、電影、電視、報章、雜誌,將鑽石塑造成含有愛情的「必需奢侈品」。事實上,De Beers 每年花費超過美金一億六千萬的廣告費用,重複傳遞 “A Diamond is Forever ” 的訊息,持續鑽石浪漫的傳奇。

很多人認為自己發了財,擁有許多的財富、鑽石,其實不然, 世界上有很多鑽石礦,其數量之豐遠超人所能想像,但卻被一群人以戰爭和經濟方式壟斷其一切,然後,一點一點的賣出,使人類成為他們的奴隸。

媒體廣告影響人們思想的力量,可以想像 De Beers 這家龐大有錢的公司,在各國消費市場和媒體廣告界的影響力,所以我們這些平民才聽不到這些鑽石的真實故事,接受了 De Beers 想灌輸給大家的觀念。

由於鑽石蘊藏量豐富,只是人為地操控供應量及價格,因此,隨著近年更多開採鑽石的國家, 包括俄羅斯、澳洲及加拿大拒絕遵從壟斷聯盟,導致供應量增加,De Beers 再不可以藉著完全壟斷市場,謀取暴利。

2011 年11 月,De Beers 將手上所有的股份賣給自己所控制的另一間上市公司英美資源集團(Anglo Amercian plc)套現離場,De Beers 的神話亦隨之落幕。

投稿說明

除非你不整理想法、對萬物麻木沒有感覺,不然,你都具備寫文章的基本能力。總之隨時靈光一閃,寫下幾句短文,你就完成了一篇文章,根本不需要花多長時間,別想得那麼難。

歡迎各界以《貧困議題、勞動權益、居住正義》為主題投稿,請依照各自想法發揮,本站有權刪改、審核、或不予刊登。

投稿內容依法享有智慧財產權保障,投稿者不得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。若有侵犯他人版權,由投稿者自行負責。您給予本站永久無限次授權,並得授權第三人使用,授權地區為全世界。

來稿請提供 Word 檔或 Google 文件共用連結;若有希望使用之配圖,請夾帶 1920X1080 以上解析度且版權可使用之圖檔。文章字數至少 800 字以上,以 5000 字以內為宜。請檢查確認投稿內容是否有誤,建議先在 Word 文書軟體上撰寫。投稿後需要修改,請再投稿一次。

請使用一般人易懂的語言,嚴肅的論文與學術研究的寫法不太適合。
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暴力、污辱、自殺、仇恨、反社會之字眼的內容。

來稿請寄到:[email protected]
主旨:[投稿] 文章標題_刊登筆名

若有任何投稿上的問題,也歡迎來信詢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