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多數人類歷史上,貧窮是由匱乏造成的:缺乏足夠的食物、飲用水和住房。
在古代,人類長期依賴「辛苦終年才勉強得以溫飽」的生存模式,因此積累了勤勞、刻苦、儉樸等「自明」的傳統美德。資本主義下,努力工作被視為美德,競爭讓工作成為活命的唯一選擇。歷史上(奴隸社會除外),只有兩種勞動者:農民和手工業者,他們自負盈虧,並非雇員。
三百年前,科技進步引領我們進入工業社會,蒸汽機和工廠的出現不僅提高了生產力,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。然而,自工業革命以來,機器的發明和應用使生產成本降低,產能上升,人類第一次擁有足夠的資源供應所有人的基本需求。儘管如此,現代社會仍然對不工作的個體充滿偏見,認為他們是「米蟲」,令人不齒。
到了二十一世紀,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崛起讓生產增加,而人能做的工作減少。當思想家如哈拉瑞(Yuval Noah Harari)主張以「全民基本收入」維持社會運作時,許多人直覺反對:「這不好,因為這會造成人不需要工作也有飯吃。」這種反應很奇怪。回顧歷史,科技文明的發展初衷就是期望利用科技外力,讓人類在繁重的勞動中獲得喘息。機器取代人力,正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,讓人類省力省時。
由宏觀的歷史來看每一次人類科技的重要躍遷,都是源於生產力的解放,誰先掌握了,誰就能直接拉開差距。
人類歷史上,科技一直是讓生活更輕鬆的力量,而這個使命從未改變。從古老的印刷機到今日的智慧型手機和生成式AI,每一項發明都在努力實現同一目標:為我們贏得更多的休閒時光。
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,我們時常感到壓力山大,但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了喘息的機會。透過科技的外力,我們能夠輕鬆地解決繁雜的工作,讓心靈獲得片刻的寧靜。
不管是利用印刷機印刷書籍,還是透過個人電腦處理文件,科技都讓我們的工作更加高效,從而節省寶貴的時間。智慧型手機和生成式AI更是將便利帶到了新的高度,讓我們在生活中享有更多自由。
然而,當人被迫工作,科技的進展反而讓人的生活品質變差。科技讓大部分工作變得更瑣碎,難以帶來充實感。古代製鞋匠可以從製作鞋子中得到成就感,這與現代鞋子工廠裡的流水線工人完全不同。隨著科技進展,工作讓人的自由時間變得破碎,難以發展充實的生活並追求豐盛的生命。
要破除「工作維持生活」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,全民基本收入是必要的。否則,資本主義制度即將崩潰。為什麼我們還死守著工作與收入的結,不肯鬆手呢?讓我們重新思考,工作和收入不應再綁在一起,這或許才是科技進步的真正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