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工作與收入不應再綁在一起?

在大多數人類歷史上,貧窮是由匱乏造成的:缺乏足夠的食物、飲用水和住房。

在古代,人類長期依賴「辛苦終年才勉強得以溫飽」的生存模式,因此積累了勤勞、刻苦、儉樸等「自明」的傳統美德。資本主義下,努力工作被視為美德,競爭讓工作成為活命的唯一選擇。歷史上(奴隸社會除外),只有兩種勞動者:農民和手工業者,他們自負盈虧,並非雇員。

三百年前,科技進步引領我們進入工業社會,蒸汽機和工廠的出現不僅提高了生產力,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。然而,自工業革命以來,機器的發明和應用使生產成本降低,產能上升,人類第一次擁有足夠的資源供應所有人的基本需求。儘管如此,現代社會仍然對不工作的個體充滿偏見,認為他們是「米蟲」,令人不齒。

到了二十一世紀,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崛起讓生產增加,而人能做的工作減少。當思想家如哈拉瑞(Yuval Noah Harari)主張以「全民基本收入」維持社會運作時,許多人直覺反對:「這不好,因為這會造成人不需要工作也有飯吃。」這種反應很奇怪。回顧歷史,科技文明的發展初衷就是期望利用科技外力,讓人類在繁重的勞動中獲得喘息。機器取代人力,正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,讓人類省力省時。

由宏觀的歷史來看每一次人類科技的重要躍遷,都是源於生產力的解放,誰先掌握了,誰就能直接拉開差距。

人類歷史上,科技一直是讓生活更輕鬆的力量,而這個使命從未改變。從古老的印刷機到今日的智慧型手機和生成式AI,每一項發明都在努力實現同一目標:為我們贏得更多的休閒時光。

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,我們時常感到壓力山大,但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了喘息的機會。透過科技的外力,我們能夠輕鬆地解決繁雜的工作,讓心靈獲得片刻的寧靜。

不管是利用印刷機印刷書籍,還是透過個人電腦處理文件,科技都讓我們的工作更加高效,從而節省寶貴的時間。智慧型手機和生成式AI更是將便利帶到了新的高度,讓我們在生活中享有更多自由。

然而,當人被迫工作,科技的進展反而讓人的生活品質變差。科技讓大部分工作變得更瑣碎,難以帶來充實感。古代製鞋匠可以從製作鞋子中得到成就感,這與現代鞋子工廠裡的流水線工人完全不同。隨著科技進展,工作讓人的自由時間變得破碎,難以發展充實的生活並追求豐盛的生命。

要破除「工作維持生活」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,全民基本收入是必要的。否則,資本主義制度即將崩潰。為什麼我們還死守著工作與收入的結,不肯鬆手呢?讓我們重新思考,工作和收入不應再綁在一起,這或許才是科技進步的真正意義。

投稿說明

除非你不整理想法、對萬物麻木沒有感覺,不然,你都具備寫文章的基本能力。總之隨時靈光一閃,寫下幾句短文,你就完成了一篇文章,根本不需要花多長時間,別想得那麼難。

歡迎各界以《貧困議題、勞動權益、居住正義》為主題投稿,請依照各自想法發揮,本站有權刪改、審核、或不予刊登。

投稿內容依法享有智慧財產權保障,投稿者不得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。若有侵犯他人版權,由投稿者自行負責。您給予本站永久無限次授權,並得授權第三人使用,授權地區為全世界。

來稿請提供 Word 檔或 Google 文件共用連結;若有希望使用之配圖,請夾帶 1920X1080 以上解析度且版權可使用之圖檔。文章字數至少 800 字以上,以 5000 字以內為宜。請檢查確認投稿內容是否有誤,建議先在 Word 文書軟體上撰寫。投稿後需要修改,請再投稿一次。

請使用一般人易懂的語言,嚴肅的論文與學術研究的寫法不太適合。
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暴力、污辱、自殺、仇恨、反社會之字眼的內容。

來稿請寄到:[email protected]
主旨:[投稿] 文章標題_刊登筆名

若有任何投稿上的問題,也歡迎來信詢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