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國全體大會在2009年決定,紀念2003年8月19日聯合國巴格達(Baghdad)辦事處遭到空襲,將這一天 8月19日訂為「世界人道主義日」(World Humanitarian Day),以此來向全世界人道主義工作者表達敬意,因為他們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在困難和危險的處境中服務。
根據國際法,這項服務以一系列原則為基礎,如人道、公正、中立、獨立。人道主義工作者得到特許,可進入那些遭受人道主義危機、衝突或自然災害影響的國家,並獲得即時的捐助。對於很多人來說,這就是生與死的差別;以及給予心理和社會上的長期支持,去重建社區,在衝突地區維護一種長久和可持續的和平。
今年,人道主義工作者面臨史無前例的壓力,他們正在應對 COVID-19 全球危機,以及因疫情而出現的人道主義需求大幅增加。各種失業、教育停頓、糧食匱乏、供水不足和失去安全保障,這一切都在將數百萬人推向極端貧困。人道主義的基本原則:改善人類生活及減少人類所受苦痛,包含食物、藥物、醫療補給品與設備、教育與衣物。
國際人道主義協調與援助,可以視為一種全球「公共精神」。聯合國的工作包括和平、發展和人權三個支柱領域,而人道主義事務,則是與這三大支柱都具有密切關聯的跨界領域。在「世界人道主義日」和其他全球人道主義事務背後,有一個核心的協調機構,就是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(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,簡稱OCHA)。
如果沒有聯合國領導和協調,則會產生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的真空、重疊,造成無序、無效、浪費,所以,聯合國在人道主義事務上的領導和協調,至關重要。
四大原則
人性:人的苦難無論在何處被發現,都必須予以解決。人道主義行動旨在保護生命和健康,以及確保人們得到尊重。
公平:人道主義行動必須單純地建立在需求之上,優先考慮最緊急的危難情況,不得以國籍,種族,社會性別,宗教信仰,階級或政治主張等為由而把人們加以負面的區別對待。
獨立:人道主義行動必須保持獨立性,不受行動實施地區內任何人士的政治,經濟,軍事或其他目的所影響。
中立:在對立的情況下,人道工作者絕不能偏袒任何一方,或參與任何政治,種族,宗教或意識形態的爭議。
聯合國所主導的全球人道主義事業,以其人性、公正、中立和獨立,成為一個在國際社會有著較為廣泛的共識、可貴的凝聚力、扎扎實實的成績和支柱性地位的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