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失業就再找工作就好了。」
這句話聽起來像安慰,實際上卻是一種站在岸邊的人對溺水者的輕描淡寫。對從沒被現實追著跑的人來說,找工作確實是個「過程」;但對沒有安全網的人而言,失業往往是一場向下墜落、沒有底的深淵。
在沒有 全民基本收入(UBI)的社會裡,失業意味著失去全部生存能力;但如果社會有 UBI,這句話的殘酷性就會被消解,因為「失業」不會再是一場立即性的經濟危機。
失業不是事件,是結構性問題
許多人會把失業視為一件可逆的小事,好像只是換個跑道、調整方向。
但在真實的勞動市場裡,失業常常是一種結構性的弱勢放大器:
- 沒學歷的人,市場替代性極高。
- 曾失業的人,履歷上會被標記,越來越難翻身。
- 年紀越大,重新被接納的門縫越來越窄。
- 資方挑人挑到爆,只要你不完美,就把你踢到最底層。
這些風險,是說「再找就好」的人永遠看不見的。他們以為每個人都站在同樣的起跑點,殊不知有人生來就在懸崖邊。
找工作不是計畫,是倒數計時
在現況下,找工作動輒需要 1~3 個月。對生活安穩、家裡支援的人來說,這只是「職涯過渡期」。但對沒有後盾的人,這完全是生存倒數:
- 房租不能等
- 水電不能等
- 健保不能等
- 食物不能等
- 家庭開銷不能等
你一旦失業,就等於把生活的所有計時器一起按下 倒數鍵。而越急著找工作的人,越容易接受低薪、被迫妥協、甚至進入更糟的環境。這不是選擇,而是被現實推著跑。
沒有 UBI 的社會,用「生存」控制勞工
目前的制度,把人鎖在一個高壓循環裡:
不工作 → 沒收入 → 無法生存 → 必須接受任何工作
現在的勞動市場長這樣:
- 低薪 → 你信不信還是有人搶著做
- 加班不給錢 → 不爽不要做
- 要你多工全能 → 市場替代性高你就閉嘴
- 壓你薪水 → 反正你急著要錢
這些不平等的本質來自:「你不能失業。你沒有選擇。」
這讓市場能毫不手軟地壓低薪資、增加工作量、讓員工一人多工,因為他們知道:「你不能失業,你沒有選擇。」如果有 UBI,你至少有基本生活保障,勞動市場就不能用「生存」來控制你。
如果有 UBI,現實會完全改寫
UBI 的核心不是「給你錢」,而是把生存權從勞動市場中解放出來。
以下四件事會因此徹底改變:
1. 失業不再等於崩潰
有了基本生活保障,失業不會立刻引發生存危機。你可以冷靜思考,而不是恐慌行動。
2. 勞工談判力提升,市場不得不改善
當每個人都至少能活,市場就不能再用飢餓逼你接受爛工作。企業會被迫提高薪資、改善條件,才能吸引人力。
3. 結構性弱勢不再放大
年紀、履歷空窗、家庭背景、學歷等弱勢因素,不會再讓你在一失業後就無法翻身。
4. 人不再被經濟綁架,能做更好的選擇
你可以換工作、進修、休息、轉職、創業、照顧家人,而不會被生活費逼到窒息。
UBI 把「生存」跟「工作」脫鉤
UBI 不是養懶人,它是讓整個社會脫離「工作 ≒ 生存」的暴力邏輯。
一旦「生存」不再與「工作」綁死,你才有真正的自由:
- 你可以離職
- 你可以轉職
- 你可以拒絕剝削
- 你可以追求更好的工作
- 你可以有喘息時間
- 你可以避免被市場摧毁
「失業就再找工作就好了」之所以殘酷,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沒有安全網的社會。失業不是一段旅程,而是一次斷崖。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「等待下一份」的時間,也不是每個人背後都有支援。
但如果有全民基本收入(UBI),這句話將真正變成一句「可行的鼓勵」,而不是一記無知的傷害。
因為那時候——
失業不再摧毀一個人,而工作也不再是活下去的唯一理由。









